神舟十四号成功发射
6月5日,神舟十四号飞船正式点火升空。此次,神舟十四号将首次进驻“问天”“梦天”实验舱,建立载人环境,并配合地面开展两舱组合体、三舱组合体、大小机械臂测试等各项工作,这在中国航天史上又书写了新的篇章。
中国航空航天事业上取得的辉煌成绩有目共睹。每一次中国航天器的升空,都展现了新技术的突破和升级。在这中间,有一项核心内容却容易被忽视——航空燃料的发展和革新。
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的发动机主要采用液氢、液氧和煤油作为燃料。在目前的技术下,95%的氢能源都来自化石能源,发射任务愈发频繁,航空减排低碳转型十分紧迫。
数据显示,2020年我国碳排放主要来源于火力发电,占比达78%。其次为工业排放,主要包括钢铁、水泥、电解铝等,占比达14%。
进入“十四五”计划的第二年,碳达峰、碳中和目标开始在各行业纵深推进,新能源燃料开始取代传统燃料已成趋势。
双碳产业隐患:关键技术尚未自主可控
我国在双碳产业的基础研究和产学研一体化方面,仍存在基础研究投入不足、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不高、缺乏高新技术人才储备、科研成果转化运用不充分、有效专利实施率较低等问题。
木桶的短板决定了木桶的高度,尽快补齐短板,实现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是保障新能源供应链稳定的必然选择。
何以解忧?唯有创新
在科技创新方面,提升能源产业链现代化水平。一方面狠抓绿色低碳技术攻关,立足我国能源产业基础和优势,推动能源绿色低碳技术加快突破,锻造能源创新优势长板,强化储能、氢能等前沿技术攻关。
另一方面,完善能源科技创新体系,整合优化科技资源,实行“揭榜挂帅”等制度,引导各类社会资本投资于能源科技创新领域。
在产业模式创新方面,一方面着力加快能源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升级,推动能源技术与现代信息、新材料、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,探索能源生产和消费新模式,开展智慧能源示范。
另一方面,着力培育壮大综合能源新兴市场主体,破除新模式新业态在市场准入、投资运营、参与市场交易等方面的体制机制壁垒。